发表时间:2025-03-25 编辑: 叶金曼 浏览量:次 字体:大 中 小
3月7日,鹿城区七年级《中国历史》新教材培训在温州市第二实验中学举行。全区七年级初中历史教师共同参与,围绕新课标,深入探讨新教材在民族关系教学中的创新实践。通过公开课展示、新教材内容专题分享等活动,全面呈现了历史学科如何以实证为基、情感为脉,引导学生理解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历史基因。
聚焦民族交融,开启历史教学的新篇章
温州市第二实验中学史浩杰老师带领七(10)班同学为我们呈现了公开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
课堂上,史老师以图导入,学生从历史地图中获取信息,引出榷场在辽、西夏与北宋并立关系中起到的交往连接作用,以小见大,反映这一时期民族关系的变化,后设置层层问题,指引学生思考开设榷场的原因,榷场中交易的货物,榷场的开和关背后的历史原因。
课堂活动中,史老师通过展示文物颠覆了学生的刻板印象:西夏钱币暗藏经济依存,双语敕牌折射政治智慧,应县木塔凝结文化共生,以物证史,激活交融叙事。整个课堂明线暗线交织,学生在解谜中建构,通过明线任务,破解文物谜题,培养学生历史解释、史料实证能力;巧设暗线,实现从历史解释到家国情怀的递进、渗透。
最后从“器物之美”升华至“文明之魂”,凸显榷场成为连接中原汉族和少数民族之间交流的重要纽带。史老师的这节课,既落实课标要求,又超越教材局限,为民族关系教学提供了新范式。
剖析教材檀变,共同探讨育人时代价值
温州市第二实验中学林鸿鸿老师在评析史浩杰老师课例的基础上,进行新旧教材在民族关系论述上的对比,并提出自己的教学思考。林老师指出,新修初中统编教材以“民族交融”为核心理念贯穿全册,突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过程,将民族交融从抽象概念转化为可感知的历史进程。从微观层面来看,教材通过单元结构重组、章节标题迭代以及史料内容更新等方式实现了认知的迭代。基于此,林鸿鸿老师强调老师们在日常教学实践中要依照课程标准,聚焦真实的任务及情境,精准设定学习目标;抓住民族关系嬗变的线索,将历史知识升华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总而言之,新教材的叙事转变让我们更贴近历史的真实脉络。
温州市实验中学杨慧洁老师从科技与文化视角切入,指出新教材通过敦煌莫高窟壁画、活字印刷术传播、中医发展等案例,横向展现民族交往与中外交流的深度融合。例如,云冈石窟佛像的汉化风格体现了北魏时期的民族交融;敦煌莫高窟生动展现了当时的中外交流、民族交往、社会生活、商贸往来及思想文化。教材强化科技文化赋能,彰显多元一体脉络,以“小文物”串联“大历史”,纵向梳理中华文明连续性、包容性等突出特性,引导学生从多元互动中增强文化自信与民族认同。历史不仅包含政治与战争,科技与文化同样是文明的瑰宝。
温州市教育教学研究院教育集团附属学校曾苗苗老师从“为何而变”和“有何变化”两个角度对新教材进行了整体剖析。她强调,新教材以唯物史观为引领,通过“以文述史”“以人带史”“以图证史”等策略,将民族关系教学融入真实情境。曾老师发现新教材突出马克思主义五种社会形态的表述,并落实国家重要讲话精神等内容来贯彻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主题教育。教师应以“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为主线,设计沉浸式任务链,使学生从冲突与整合的历史逻辑中领悟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必然性和生命力。通过创新教学策略,筑牢育人基础,为培养时代新人注入历史的底气。从“教教材”到“用教材教”,我们看到了教学的灵活性与创造力。
坚持课标引领,把握历史教学实践新方向
浙江省特级教师、鹿城区初中历史地理学科、道德与法治学科教研员蔡永老师为本次活动做总结指导发言。
蔡老师从课标入手,引导一线教师如何用好新教材,尤其强调教师对课本原有史料的充分解读和运用。比如书中的文物图片、“相关史事”栏目的史料等,老师们可以借此作为课堂内容的重要教学资料和补充,既减少教师备课的压力,又能保证历史课堂教学的史料精准,更好落实核心素养。其次,“民族交融”作为七年级下册的主线,可以把这样的大概念与真实情境相结合,从课时——单元——全册,层层递进,落实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除了历史教学外,蔡老师还分享了地理学科在不同学校课时基础上的教学进度安排建议。从课标到课堂,从理念到行动,蔡老师的分享为我们点亮了一盏明灯,指明了深耕教材、落实素养的实践方向。
本次培训为教师提供了“实证为基、素养为魂”的教学范本,彰显历史学科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的独特价值。未来,鹿城区初中历史教育将继续以新课标为灯塔,让千年文明的血脉在课堂中赓续绵延。
我校的社会组老师们积极参与此次培训的学习活动,深入探讨新教材的教学方法与实践策略。这次学习使他们在家门口便能接触到前沿的教学理念与方法,收获多多。相信他们会将这些宝贵的经验融入到日常教学中,进一步提升教学质量,激发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兴趣与热爱,共同推动我校历史教育的发展,让每一位学生都能从中受益,感受中华文明的深厚底蕴。
一审 | 楼林子
王雅雅
二审 | 赵青静
三审 | 陈珊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