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新闻中心>校园快讯

研训故事|八年级科学:探秘天气瓶,复习有新味

发表时间:2024-12-16 编辑: 叶金曼 浏览量:次 字体:

为更好地贯彻新课标理念,八年级科学组积极响应,深入落实“三磨两课”教研流程,旨在通过不断研磨和优化课程设计,提升教学质量。12月12日,张莉培老师开设了公开课《探秘天气瓶》,巧妙地将这一神秘而有趣的科学现象融入复习课程中。

科学推理,选择原料

张老师以天气瓶的历史故事和不同天气下的独特现象为开篇,迅速吸引了同学们的注意力。随后,她带领同学们踏上了探索天气瓶制作奥秘的旅程。

从选择合适的原料开始,她要求同学们根据提供的信息推断天气瓶中物质应有的溶解性特点。接着,她展示了硝酸钾和氯化铵等物质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表格,让同学们根据这些特点进行筛选。这一环节不仅考验了同学们对溶解度的理解,也培养了他们的分析和创新思维。

 

智慧洞察,配制溶液

在配制合适溶液的过程中,张老师带领同学们复习了溶液的配制步骤,通过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选择合适的仪器;观看某同学的配制过程视频,要求同学们仔细观察找出错误操作并进行实验误差的判断。

这一环节不仅加深了同学们对溶液配制步骤的理解,还培养了他们的观察力和批判性思维。

创意设计,检测方案

设计检测环节是本次公开课的又一亮点。张老师要求同学们设计方案,快速模拟出升温和降温环境,以观察天气瓶在不同温度下的变化。这一环节方案的多样性展示出同学们的创新力和探索欲,也让他们在实践中体验到了科学的魅力。

最后,张老师详细解释了天气瓶的制作过程和原理,揭开了这一神秘科学现象的面纱。

张老师由天气瓶的历史故事和不同天气下的现象引入,带领同学们从选择合适的原料、配制合适的溶液、设计检测方案完成溶液这一部分的复习,为复习课注入新鲜感的同时又突出了这部分的重难点和易错点。

整堂课下来,同学们不仅收获了知识,更感受到了科学的无穷魅力。

课后研坊:教研流程的持续优化

课后,科学组的老师们依据“三磨两课”的教研流程,展开了深入的讨论。他们结合两次开课的主观观察和客观数据反馈,对所作的改进进行了详细的记录和效果评估。备课组老师们表示这次课堂的设计相比上次磨课有了显著的改进。从第一次试课的“面面俱到,但浅尝辄止”到如今第二次磨课的“重点突出”;天气瓶部分从第一次试课的“仅作引入情境”发展到第二次磨课的“贯穿全课”;配制过程的复习处理从第一次试课的“学生利用虚拟实验室操作”变为第二次磨课的“播放录制的特别视频”……

这些变化不仅提高了复习课的效率,还注重了基础知识的复习,针对课程标准的要求、教材的重难点和学生的薄弱环节,将平时学习的知识系统化、结构化。同时,同学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了更多的科学知识。

学生微感言

今天的科学课上,我们复习了有关物质溶解的知识点,并接触到了有趣的天气瓶。我们学习了天气瓶的制作、溶液配制,以及微观结构的构建,不仅见识到了天气瓶的制作过程,还学会了利用所学原理知识去判别真伪。这个课题让我们充分感受到了科学的乐趣,同时也意识到科学无声地藏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相信未来的科学学习会给我们带来更多的收获。

——八(4)班 严彦晨

这节课,张老师带领我们进入了科学的世界。从讲解天气瓶的由来,到我们亲手选择材料配制天气瓶,使我们收获颇丰。我们学会运用所学知识点解决实际问题,在配制溶液的过程中掌握了正确的操作方法,并进行了误差分析,帮助我们全面而有效地复习了相关知识。

——八(4)班 鲍姿妍

张老师为我们带来了一堂关于溶解度的公开课。她首先以天气瓶为引子,通过选材复习了不同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接着,配制溶液帮助我们复习了溶质质量分数的概念及相关计算;最后,通过绘制微观图,加深了我们对不同物质溶质质量分数大小关系的理解与比较。这节课既带来了丰富的知识,又充满了趣味。

——八(4)班 施垚垚

此次公开课不仅展示了张莉培老师的教学风采,同时也体现了“三磨两课”教学理念的应用,通过精心准备和反复研讨,提升了教学质量和课堂效果。这不仅为科学组的教研活动提供了新的启示和方向,也展现了团队协作的重要性。相信在未来的日子里,科学组的老师们将继续携手共进,以研促教,以教促学,借助“三磨两课”的实践,让高效复习落地生根,进一步提升教学质量。

一审 | 楼林子

         张莉培

         吴菲菲

二审 | 赵青静

三审 | 陈珊景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