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新闻中心>校园快讯

开放办学|实习日记⑾:有幸相遇,后会有期!

发表时间:2023-07-16 编辑: 叶金曼 浏览量:次 字体:

暮春时节,初次相逢;白驹过隙,实习已结束。进入温二实,我们积极参与教学活动;砥砺深耕之后,我们每位实习老师都开展了教学公开课,丰富知识储备的同时,也编织着属于自己的教师梦。温二实,给予了我们实现人生教育初体验的机会,建立了我们与初中生教学相长的桥梁。她为我们每一个实习生搭建了挥洒初心的平台,也是作为师范生的我们眺望未来的甲板。

韶光易逝,盛夏已至。七月,我们与温暖、美好的温二实挥手言别,奔赴各自的广阔山海。

聚焦课堂·风采展示

第一次与指导师们相遇,陈珊景副校长就曾亲切温暖地叮嘱指导师们要倾囊相授,让我们在温暖、包容、开放的温二实扎根教育沃土,明媚生长。

此后每一节课上,我们每一个问题的设置,每一个动作的安排,都是我们的新鲜思想和指导老师的多年经验结合而成,这不仅是我们的自我成长,也是指导老师的教育传承。

而公开课的展示是每一位实习老师的精彩亮相,更是指导老师和我们反复研讨、共同磨课后的最终呈现。

印度音乐·《深情》

课堂设计微解读:葛羽彤

《深情》是印度西塔尔演奏大师拉维·香卡与美国小提琴大师梅纽因共同演奏的一首著名乐曲。乐曲开始部分为阿拉普,类似引子的、速度较慢、节奏自由的散板;阿拉普结束后,坦布拉鼓奏出明显的汀塔拉节奏圈,由缓到急;最后乐曲速度明显加快,坦布拉鼓的声音也高亢起来,鲜明的节奏给音乐带来了活力,呈现出另一幅画面。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一是让学生通过欣赏乐曲《深情》,感受印度传统音乐的独特韵味;二是掌握印度传统音乐中“汀塔拉”节奏圈的规律,并初步了解印度音乐的特点,最后通过聆听、体验音乐,感受、理解印度的音乐文化。

听课微点评

这堂课从创设律动带动了学生的音乐兴趣,使整堂课氛围轻松活泼,老师的正确引导使学生们大胆的发挥想象力进行16拍节奏圈的设计。践行美育与培养创新性,让学生们在实践中体验印度音乐的音乐特点。建议将第一乐段的讲解中旋律线这一亮点贯穿课堂,在每一段中都结合旋律线聆听欣赏。

——指导师赵婉婵

本课涉及的知识点全面,节奏圈律动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学生积极参与,同时也活跃了课堂氛围。本堂课的重点是感受印度的汀塔拉节奏圈,可以让学生进行创编,律动导入后直接进行汀塔拉节奏圈,推动课堂氛围。

——陈慧子

本节课的主要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了解印度的“汀塔拉”节奏,并感受印度音乐的风格特点。葛雨彤同学在课前便通过声势律动的活动导入课堂,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也让学生感受到印度音乐的节奏;而后衔接了学生自己编创声势律动的环节,更是将课堂活跃度拉满;在学生的积极性都被调动起来后,开始讲解“汀塔拉”节奏的定义,整节课生动活泼,井然有序。总体来说,葛雨彤同学的《深情》教学成效显著,学生在下课离开教室时还能跟着音乐做自己编创的动作,唯一的不足是对时间把握还需加强,前面导入部分可做删减。

——吴婕

江苏民歌·《无锡景》

课程设计微解读:周景宜

《无锡景》既作歌名,又是曲牌。其曲调曲折婉转、清丽流畅、优美动听,既擅长细柔绰约的感情抒发,又兼有叙事陈述的表现功能。《无锡景》早在清末就传唱于大江南北,最早的工尺谱见于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程仲铨抄《小调器乐谱》。这首小调不但在华北、江南、苏皖一带盛行,湖南、湖北、四川、广西等地也有传唱,它还是江苏地方戏曲扬剧音乐中常用的曲牌之一。

本节课紧紧围绕《无锡景》的地方特色,歌曲中多处使用衬词、方言,在课前、课中重点强调衬词和方言,令学生身临其境,感受江苏民歌的魅力;根据一字多音、装饰音等等难点,设计旋律线、图示等等,帮助学生学习与记忆。

听课微点评

本节课的重难点在于将江南民歌的韵味唱出、唱美、唱透。在正式学习之前,教师带领学生用无锡方言朗读歌词,快速进入无锡民歌状态;根据第一句旋律,画出旋律线,集波音、倚音、一字多音等,将重难点集中于一句教学,清晰明了,简单快速;最后播放《金陵十三钗》中根据《无锡景》改编的音乐片段,让学生感受不一样的江南民歌。

教师可以在范唱时将民歌风味更夸张地表现,使学生充分感受民歌韵味并进行模仿与表现。

——指导师朱琪

周景宜老师充分发挥教育智慧,系统构思,一开场便通过无锡景方言与学生进行互动,充满趣味性的音乐活动迅速拉近师生关系,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为一节轻松的音乐课堂打下良好基石,且整堂课完全围绕吴侬软语的软糯甜媚展开教学,使得课堂的各个环节如同珍珠般串联在一起。同时,周景宜老师本堂课的亮点就是将教学难点一字多音通过旋律线的形式呈现,让学生得到了新的音乐体验,不仅维护了良好的课堂秩序,更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了积极的学习氛围,达到了良好的学习效果,更体现了教师的教学艺术魅力。最后的课堂拓展部分,更将整节课的立意推上最高潮,通过电影《金陵十三钗》中改编版——《秦淮景》的赏析,让师生共同领略即使是柔情百转的江南小调,也能迸发悲壮伟大,垂青千古的力量。

——周凤岐

周景宜在《无锡景》这节课中通过简单的地区介绍和电影介绍将学生引入到江南水乡江苏无锡,使学生被吸引,有代入感,当然如果能提供一些无锡的图片和视频就更好了;接着她从江苏方言的吴侬软语着手开始歌唱课的教学,使后面的民歌教学事半功倍;老师讲解了很多这首歌的知识点,包括五声调式、四乐句起承转合、转部等等,学生边学习知识点边熟悉歌曲和学唱;最后拓展部分更是升华了这首歌,没想到无锡景还能唱出完全不一样的味道。

——吴元邦

指导师的专业点评是成长与优化的基石,同伴的建议与肯定也是相互学习,共同进步的动力。在指导老师一次次的点评和示范中,我们逐渐掌握一堂课的节奏、重难点、课堂管理能力,也慢慢熟悉如何听课、评课,这不仅仅体现了指导老师优秀的自身教学素质,更是温二实对每一个教学者教学规范的悉心培育和深切重视,我们每一处小小的生长都折射着温二实教学部门扎实、严谨、创新的日常点滴。

相聚有时离别有期

时光匆匆,终有一别,但我们在温二实留下的一切都值得留恋与回味。一开始见面的拘谨陌生,共同建构课堂的和乐融融,到最后分离时的涟涟泪水,遥想初到温二实,两校举行的隆重欢迎会,陈校赠送的欢迎贺卡,冯超伟主任贴心安排的休息室,那一幅幅暖心的画面记忆犹新。我明白,人生虽有离别日,山水应有相逢时,希望再次相见时,你我依然怀有赤忱和热爱。

指导师微寄语

三个月相伴,认识了一群可爱的年轻人,积极上进,负责勤勉。感觉人生就像开车,道一定要走正,有目标,用自己的方式,慢一点没关系,相比快一点出点小岔子要好多了。路走正,人行正。以生为本,不忘初心,分别不说再见,等你们频传佳音,望有灿烂人生、锦绣前程!

——指导师朱琪

从课桌迈上讲台,将理论结合实践,从学生成为老师,很高兴我能陪伴你们初登讲台,这一段时光真美!

愿你们仰望星空,脚踏实地,遇见更好的自己!

——指导师赵婉婵


实习微感言

孙荻珂

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到了我们该说再见的时候。在温二实,我们度过了温暖又美好的三个月,也与老师和学生建立了深厚的感情。每个班级都为我们举办了欢送会,送给我们的一张张卡片饱含不舍以及祝福。他们说:岁月如歌,师恩难忘;他们又说:感恩有我们的一路相伴。温二实教授学生如何尊师重道,如何表达爱,传递爱,我们都在这次欢送会中深深体会。同学们,人生海海,老师祝你们有帆有岸。

亲爱的温二实,感谢我们的相遇。希望下一次再见,我们都可以鲜活又明亮。


孙舒晴

时间过得飞快,转眼间三个月的实习生活进入尾声。这段时间,少不了学生的相伴与鼓励,我们是师生,更是朋友。我们临走之际,他们精心准备了欢送会,有唱歌的,有跳舞的,甚至还有演小品的,各展才华,充满青春活力的脸上洋溢着不舍;一张张明信片满是祝福与感激,祝福我们前程似锦,感激我们一路相伴。每一个欢送节目的背后,都体现了温二实对学生优秀德育的渗透、滋养与发芽。

我们有幸能够陪伴你们一程,道阻且长,行则将至;行而不辍,未来可期。


葛羽彤

浓浓的绿意弥漫在校园,为期三个月的实习到了尾声,深深的离别情在我们心中荡漾。温二实的老师和学生热情准备了欢送会,精心准备的节目,手写的精美明信片……我深深感受到来自温二实的温暖。愿学生们一直充满爱与温暖,积极向上,期待着他们从四面八方传来好消息。


周景宜

这次实习是我的教育初体验,这三个月,我的指导老师授予我许许多多在大学的课堂中学习不到的教学方法,我由衷感谢朱老师。“教育”一词已在我脑海中初具雏形,道阻且长,教学中还有许许多多的秘密等待我去发现,剩下的奥秘,我愿用今后的一生继续去细细品味、深深探索。


黄青青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回顾本次实习生活,我站上讲台,吸取经验,不断打磨,提升了自我,从一开始慌张无措到无论语言表达、纪律管理、时间把握上都有了飞跃;课余生活中,我和学生有说有笑,有了深厚感情,面对离别,依依不舍。

如今我就要回到学校继续学习,但对温二实的思念定会长存心中,我将以更加积极乐观的态度去面对困难,迎接挑战。再会!温二实!


刘品亨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仅仅把初始教学设计运用到真实课堂上是不够的,我们每节课都要反复完善教案、修改课件、模拟试讲,才能站上讲台,一展所学。

做好班主任也很难,要管理好整个班集体,提高整体教学水平;要顾及班上每一名学生,不能让一名学生落伍。老师不能只完成教学任务,还要多关心、留意学生,经常与学生进行交流,给予学生帮助。

这三个月实习,感谢我的教学指导师、班主任指导师对我毫无保留的倾囊相授,我会带着你们的教导与期待一路前行,一直进步。

德国哲学家雅斯贝斯说:“教育的本质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在温二实实习的这三个月,与学生的一次次交流中,在温二实给予我们每一个展示的平台、实践的机会中,我们终于明白了这句话的意义,也明白了“教师”二字的神圣。这段宝贵的时光,对于每位实习老师来说,都像“满装了生命的酒酿”一般,历久弥新。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