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新闻中心>校园快讯

研训故事|语文组:推开小说之门 ,探寻抵达之谜

发表时间:2023-03-24 编辑: 叶金曼 浏览量:次 字体:

冬日暖阳价似金,窗临残照好读书。11月26日,潘怡佤老师以《小说主题的n种抵达方式》为课题,带领九(9)班学生回顾小说人物形象,研究解读策略,探寻抵达小说主题的阅读路径,形成《小说阅读指南》。语文组全体教师共同观摩,积极探讨。

唤醒经典记忆

课堂导入环节,潘老师出示了先行学习任务中收集的谜语,邀请学生以抢答的方式回答并说明理由。在活动中引导学生发现制谜和猜谜的关键在于抓住人物个性特征,引导学生从描写角度分析人物,捕捉人物动态发展,做到多角度理解人物。学生小结解读人物的策略是于细节中捕捉人物个性,于矛盾冲突中感受人物性格多重性与复杂性。

捕捉阅读直觉

先行学习中学生尝试用图案表现自己对作品的理解。课堂上小组成员分享自己的设计成果,根据组内学生的建议修改设计图,并推选出“最佳设计”。各小组创作者解说”最佳设计”作品理念,小组代表说明推荐理由。“小猪储蓄罐”“圆心破漏的圆”“破碎的爱心”……个性化的图案与充满思维含量的解读赢得了掌声,引起了共鸣。潘老师通过图案设计,引导学生在分享图画、修改图画的过程中,关注人物多样化性格,人物命运的发展和变化,在特定环境下探讨人物性格成因,形成多元人物认知,理解人物社会意义与人物关系,进而把握作品主题。

探寻抵达之谜

 学生们通过小组合作,联系第四、第六单元的小说,从单篇梳理走向多篇文章,结合小说人物形象与主题展开具体分析,寻找其中的关联,形成思维导图。潘老师引导学生从感性阅读直觉走向理性阅读自觉,从关注小说人物形象到关注小说阅读方式和主题价值。通过复盘与总结,整理出人物与小说主题之间的规律与联系。课后学生们还将修改、补充课上归结的策略,为学弟学妹制作一份有策略、有例子的《小说阅读指南》。

课后,语文教研组从课堂环节设置、小组合作呈现方式、教师引导作用等方面展开了热烈探讨。

赵青静老师作为主评人,高度赞扬了潘怡佤老师的课,认为这节课很下工夫,一工于课堂形式,猜谜、画图、规划思维导图环环相扣,在趣味满满的环节中让学生整理人物形象、从人物联系小说主题、画人物到小说主题的思维导图,一步步让学生建立起以人物解码小说的意识和习惯,有趣、有效;二工于课前准备,从学生自信的展示、层次丰富的理解、积极明朗的思维碰撞中,可以窥见潘老师每篇课文的讲解深刻、落实到位;三工于习惯培养,举手发言、积极落笔、小组合作、展示评价,同学们的主动积极、落落大方,也是潘老师两年来课堂养成成果的美好展示。

语文教研组将以“新课标”为路标和导航,不断努力,强化语文学科实践,抵达核心素养导向的教育本质。

听课微点评

潘怡佤老师的这堂整理课是基于小说阅读中存在的难点而做的一次整理和回顾。课堂采用了小组合作学习的模式,极大程度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教学内容的选择和处理上,紧扣小说主题的抵达。用设谜语热身来达到对小说文本的回顾;用“画中意”这一环节,激励小组合作用感性的表达来诠释对课文内容及主题的理解;最后用思维导图的形式完成对主题解读规律的探求。

三个任务环环相扣,注重对学生思维的培养,特别是用图案表达对学习内容解读,这一任务有趣,又能实现小组交流的深度学习,让学生打开思维,碰撞出许多精彩的火花。

——陈碧

潘老师的这节课灵动活泼,极富思维含量。她基于初始学情,巧妙地为学生搭建支架,帮助学生从困惑走向清晰,发现了小说阅读的巧妙之处。特别令我眼前一亮的是,整节课的教学素材全部来自学生的生活和学习经验,真正验证了小说是再现生活的艺术。

——徐浩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