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时间:2023-11-22 编辑: 叶金曼 浏览量:次 字体:大 中 小
阅读是认识世界的最好途径。
无尽的风光,宇宙星空、山川河流、草木虫鱼、高楼原野、人情世故……美好的、遗憾的,欢欣的、悲伤的……林林总总,纷繁多样。
11月16日下午,我校大阅读微讲座在同学们的热情呼声中,再一次精彩来袭。此次由社会组徐晓燕老师带来趣味历史讲座第二讲《如果文物会说话——揭秘三星堆文明》。
徐老师从时下网络上流行的表情包说起,其中很多文物的表情包妙趣横生,原来文物真的会“说话”!在一些大神特技加持之下,文物的一举一动与配文毫不违和,且充满童趣。同学们在欣赏文物巧夺天工的同时,更能感受到这些文物背后的历史。
三星堆,清嘉庆《汉州志·山川志》中有“三星伴月”的美称,三星堆遗址于1929年被无意中发现,1931年进行了首次发掘,但是受条件所限,在持续十几天挖掘并出土600多件玉器和陶器之后就结束了。此后发掘工作就一直处于停顿状态,直到1986年春天发掘出一号、二号祭祀坑,才终于让三星堆在沉睡数千年之后,成为了震惊世人的世界级考古大发现。
徐老师列举了三星堆的镇坑之宝,龟背形网格状青铜器、铜神坛,重点介绍了迄今世界上已知的最大单件青铜树——青铜神树,原来《山海经》中有四大神树:扶桑、若木、建木、寻木,而三星堆青铜神树的形象便具备扶桑树的各种特征。此外还有:纵目黄金面具、青铜纵目面具以及世界上最大的青铜立人像,更有500克黄金做成的金杖、青铜太阳形器还有海贝、象牙坑等等。
而后徐老师发出疑问:不靠海的三星堆为什么有大量象牙、海贝?它们从哪里来?由此介绍了中国南方地区有一条古老的通道联通四川和南亚,连接缅、印,通往东南亚、西亚以及欧洲各国,被称为“古身毒道”,三星堆古蜀人是否有可能通过这条古老的国际贸易线,换来自己所需的黄金、象牙等大量物资,同时接触并吸纳了西亚、古埃及文明中黄金权杖、黄金面具等重要元素。而海贝正是当时的国际流通货币。徐老师接着发出第二个疑问:三星堆为什么会在鼎盛时期突然消失?为什么没有人骨遗存?
同学们积极参与猜想,与专家的水患说、雷击说、迁移说、亡国说、改朝换代说等几个观点不谋而合。
此次讲座,同学们热情参与,收获多多。
学生微感言
三星堆,是个陌生又熟悉的词。陌生在每一个现实的距离里,熟悉在每一次口耳的相遇里。这次讲座,我又重新认识了它一次。
徐老师宁和的身影,再一次出现在我视野里。三星堆,一个多么陌生古老的身影,又在群众的丰富想象力中重获了生机,“呆若铜鸡”“你瞅啥”等表情包的出现,使多功能厅热烈喧腾。
“青铜神树”“龟背形网格状青铜器”,历史的大门缓缓向我们打开。青铜神树的每一根枝条都在展览厅内尽情舒展,三座大山坚定而静默地立在地上,撑起了枝条伸张的动态。那枝条上的九鸟屹立在树上,只是眺望、眺望,向星辰大海望去。这些哨兵们也许也想着一天飞上星辰大海,然而终归是沉寂了,再眺望这片土地,再亲吻这片土地,留下一个果实,为了龙再次飞翔。据说古代的巫师们曾借它与神明沟通。
这龟背形网格青铜器,也曾被戏称为“月光宝盒”,那四个青铜龙头把手在历史潮流中幸存下来,真好。
听着徐老师说青铜堆的突然消失,那些枝条,那些鸟儿们,那条龙,牵扯着我到了思考的彼岸。国家前进的道路上,总有些默默无闻的人。像鸟儿们眺望着远方,侦测危险,一刻不停;像龙首展露锋芒,镇守四方,昼夜奋战;我们正是那肆意伸张的枝叶,还有无限的可能。
——林圣睿
经过振奋人心的社团课程,便是期待了一整天的阅读活动时刻。伴随落日余晖,我们鱼贯而入阶梯教室。
一入座,大屏幕上的几个奇异的青铜器吸引了我们的注意,不由得想要刨根问底,这到底是什么?不一会儿,台上的老师便向我们叙述这些青铜器的由来,并揭开其神秘面纱。原来这些青铜器就是三星堆,遗址是始无前例的,教量之庞大,文物之独特,吊起了现场每个人的胃口。猜测、推测浮入脑中,乐此不疲,我们还认识了各种各样的三星堆文物,还看见了它们的表情包,现场洋溢出许多的欢笑声。
依依不舍中,讲座结束了。大家怀着探索的心踏出了阶梯教室的大门。三星堆这一文物,在大家的脑中刻得很深、很深。
——黄俊皓
这次阅读活动,徐老师带领我们走进了三星堆,见识了技艺非凡的青铜器。承载着古人超凡想象力的展品让我深刻体会到了当时发达的工艺技术。那些青铜器,如三星堆纵目面具,人面具和兽面具等,其中让我印象最深的是三星堆的纵目面具,这个面具表情威严肃穆,表现手法夸张,额上有一个奇特的装饰,是用补铸法安装上去的夔花。三星堆面具反应了古蜀人特殊的祖先崇拜与祭祀形式,展现了3000年前与中原文化不同的西南蜀地文化面貌。这节课生动又长见识,让我开启了历史之窗,认识到一个更为辽阔的世界。
——俞汐洁
“巧夺天工妙莫量”,这是我对工艺高超的三星堆文物的评价。广汉市鸭子河南岸有这么一块宝地,曾出土过超过一万件的文物。这一次的讲座徐老师分享了不少三星堆文物,还带我们梳理了三星堆的历史。三星堆中发掘的青铜人像,样貌非常奇怪,不禁会令人提出质疑:这是人吗?分明不像。这不会是外星人的遗址吧?古人为什么要雕刻这些东西?其实三星堆遗址住的是“古蜀人”。这些古人流传下来的遗物,都是稀世珍宝。这就是文明,这样多元化的文明,才构成了中华文明!那个青铜大立神像让我印象深刻。文物中最让我目瞪口呆的还是青铜神树,整体看起来金灿灿。我也从没有想到,文物有这么多奥秘。这次讲座中这么多的文物,带我发现了古人精湛的手艺。它还有多少秘密和未解之谜?只有不断寻找、观察、探索,才能发现不一样的"世界"。
——徐登鹏
穿越千年去看那沉睡的面孔,岁月不语,唯他们能言。
蜀文明为何拥有如此超凡的想象力?与他们对视,那些超越语言的心动,也许就是隐藏在我们生命里的谜底。我们是人,我们站在这里,也站在地球上。比如那轮可以放在手掌上的太阳,自始至终都是个迷。自然送给人类的礼物,被古蜀人用世界上最珍贵稀有的金子,在一个巴掌大的地方,勾画出了他们的宇宙印象。而透过青铜纵目面具,我们可以看到三千多年前的古蜀人,对万物心存敬畏;透过天眼,我们看到的依然是满怀期待的眼睛,和对未来的敬畏之心;不忘祖先,不忘来路,遵循着千年不变的志向,探寻未知世界,这是梦的尽头,也是梦的开始。
那条由碎片铺就的征途,无数考古人都奔赴其中。他们从第一层土开始,探寻着微痕下的秘密,在时间逆旅当中,打磨出了气宇不凡。这一条向前无限延伸的征途连接起了三星堆的过去与未来。
过去的回响随着三星堆的出土现身,现代的声音跟随着华夏人的智慧响起,古今的闭环联结,是流动的智慧。
——金恬可
通过这次阅读活动,我了解了三星堆:属于四川广汉商代晚期遗址中出土的青桐铜雕塑,为目前所知最重要的雕塑。在1986年夏季被发现的人头像、人面具、神面具、立人像中,人头像的长相接近人,但又不像人,造型或方或圆,大眼宽鼻,阔嘴。原来,这是时代最早、面积最大的蜀文化遗址啊,这次讲座真是扩大了我的历史知识范围。
——邵元如
在下午的阅读活动中,徐老师给我们介绍了三星堆,还给我们看了许多三星堆的表情包,十分有趣。最引人注目的是两棵大铜树和一个大型铜人立像,这不仅是因为它们形体高大,形像奇特,更在于其涵义难明,可以引发我们很多遐想。
——缪正熙
在古老的四川,在广汉市西北的鸭子河南岸,出土了一些奇特的青铜器,有人说是外星人的杰作,事实真是如此吗?
只见徐老师在讲台上绘声绘色地描述着一件件文物,原本陌生的文物在徐老师的口中变得十分有趣。那可爱的文物表情包折射着徐老师的幽默,那朴实的介绍文字体现出徐老师的博学,正是幽默而博学的徐老师,让我在笑声中收获了许多历史知识。
古老的三星堆文明,神秘又遥远,但我在这次讲座中仿佛离它近了一些。
——王梓涵
三星堆遗址考古成果充分体现了古蜀文明、长江文化对中华文明的重要贡献,是中华文明多元一体起源和发展脉络、灿烂成就的实物例证。华夏文明并不是只有中原文明一颗星,而是满天星斗的多元状态,三星堆,则是西南最亮的那颗星!
在温二实系列读享活动中,同学们品读历史,从一种更宏大的视角,尝试理解人类的发展脉络、学习前人的经验和教训、培养批判性思维、增强文化自觉和认同感,从而更加宽容和理智地面对自己的学习和生活。
在阅读中,了解历史;在思考中,从容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