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新闻中心>校园快讯

教共体•研学 | 携民族之手,赏畲乡之韵

发表时间:2022-04-25 编辑: 叶金曼 浏览量:次 字体:

谷雨刚过,春雨丝丝缕缕,郭建昆副校长、团委副书记洪建民老师带领我们前往泰顺,与泰顺民族中学的同学一起开展研学活动。

 品鉴畲族文化,构建两校友谊

经过三个小时的颠簸,我们来到泰顺民族中学,首先参观了富有泰顺地域色彩的畲族民俗文化馆。

馆内藏品丰富,一走进馆内,犹如置身于畲族的历史文化长廊,只见展览墙上图文并茂地展示了畲族文化的起源、民俗、诗歌(《高皇歌》)、图腾(凤凰)等内容,周边还整齐摆放着许多当地居民的生活用品(如:米斗,酒壶,渔具)、美轮美奂的传统服饰(如:婚服,凤凰头饰)等,从人文、历史、民俗、时代发展等方面集中展示了畲族的发展历程,以及畲族的民俗文化和农耕生产、生活情况。

我们感受到了浙闽一带少数民族文化与生活的多样性,了解他们与汉族的区别与联系,民族同为一家的思想更加深入人心。

随后,我们一行人进入阅览室,书香味扑面而来,我们两校的学生好奇打量、友好微笑。

泰顺民族中学的校长介绍了当地的风景,发展路线和学校概况,让我们对这座美丽独特的城镇有了不一样的认识。

两校学生都做了自我介绍,在话语之中,我们发现彼此都渴望得到不一样的友谊,认识更多的新朋友。接着,两校的学生代表也介绍了自己对于这次活动的看法,我们双方有了更多的了解。

大家交换各自的礼品,礼物虽小,但心意十足。这期间我们与民族中学学生聊天互动,感受到了他们的热情与质朴,增进了彼此的友谊。

破冰活动让两种校服更紧密地交织在一起,和谐、美好的画面在我们脑海里挥之不去。

 观览飞瀑直下,祈望蟾宫折桂

我们抵达了泰顺的红岩双瀑。红岩双瀑位于红岩隧道司前方向出口,以瀑床崖壁红色而得名,瀑面宽敞,瀑分两条,高达百余米。水多时,双瀑飞腾,水雾飞花碎玉,气势尤为壮观,或如帘如带,或飞珠溅玉,亦颇别致。瀑下周围林木苍翠,瀑上崖顶绿荫点缀,环境极其优美。

欣赏完红岩双瀑,我们又踏上中巴前往徐奭纪念馆。到徐奭驿站下了车,就往山脚下的徐奭纪念馆走去。快走到纪念馆时,我们看见了许多白鹭在田间伫立,见有人来了,它们成群结队地飞走了。白鹭在水质比较好的地方才会栖息,可见泰顺山清水秀,气候宜人。

到了纪念馆前,映入眼帘的是一座徐奭雕像。蓝老师说他是温州的第一位状元,在北宋时金榜题名,到开封府做官。我们听了,多了一份敬佩,也希望我们以后学习进步,蟾宫折桂。

在雕像后方的纪念馆还未装修完毕,但是雏形已成。看着这个状元住宅,思回北宋,徐奭成为状元,为国效力,成为了温州的骄傲;展望未来,我们也要努力拼搏,为梦想奋斗,为家乡争光,为祖国效力。

 参观英士大学,共悟战火沧桑 

我们还一同参观国立英士大学陈列馆。正遇雨季,雨水不停地冲刷着陈列馆发出清脆的响声,仿佛在诉说着曾经经历过的那段沧桑历史。

我们在解说员的带领下,了解英士大学的十年艰难历程。英士大学在1939年建立,新中国成立后解散,短短十年间经历了抗日战争、国共战争、新中国成立。这所大学无疑是从战火中诞生,也是为战乱年代的人诞生的。参观期间,我们看到了许多年代悠久的物件,听到许多相关人物的事迹,无不为之动容,无不尊敬有加。将近一小时的参观,我们纷纷陷入沉思。

我们有着同样的感慨:战火是这所大学的开始,同样是这所学校的标志。短短十年的昙花一现,却解决多少人的学业之梦。战火中诞生的学校,代表的是中华民族的团结一致,是中华儿女的众志成城,是中国人民的不忘初心。这样的共鸣让我们相视一笑,我们共享文明之风,共悟战火沧桑。

跨地区教共体正式组建后,我校积极探索“互联网+教育”新模式,提升跨时空结对帮扶实效;开展送教下乡示范课,为两校深度协作夯实基础。

学校结对,既要精准帮扶,也要双向交流。我校致力于开展两校学生线上线下的多元互动交流,此次利用假期,开展研学活动,让两校学生面对面互相交流,增进了解,促进友谊。

我校将继续以泰顺民族中学的实际需求为中心,积极引入新的教育改革创新理念,实践更有效的教育资源共享模式,加强教学资源共享和实践教学交流,使教育帮扶走向深处,推动“共享、共培、共育”的教育模式,携手共绘明亮、美好的“教育共富”蓝图。

(/研学学生:陈雨鑫 陈瑜 陈镠亮 陈艾聆 赵宣泽雷欣妤章烁 姜缤晔 叶炫曦、赵青静 /官嘉博)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