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新闻中心>校园快讯

读享氧吧|名著有约之《朝花夕拾》专场读享会

发表时间:2022-12-16 编辑:  浏览量:次 字体:

“整本书阅读”区别于碎片化的单独篇章阅读,具有高度情境性、完整性、综合性,更有利于同学阅读经验的建构、阅读能力的提升和阅读成果的形成。但如何阅读整本书?七年级的同学期待一盏指引的灯。

9月29日下午,温州市第二实验中学名著领航第一次专题读享会在多功能厅隆重“亮相”,邀请了语文高级教师、温州市学科骨干夏雨舟老师带领七年级同学走进《朝花夕拾》。整个活动由语文组赵青静老师主持,教研组长陈羽老师带动整个七年级备课组语文老师合力筹备。

与《朝花夕拾》的约会是“读享氧吧”项目的系列活动之一,据陈珊景副校长介绍,她希望阅读能成为校园最美的常态,之后还会陆续开设教师引领名著阅读、学哥学姐衔接名著阅读等多个专场以及系列趣味式、体验式、层级式阅读活动。

今天的活动吸引了七年级全段400位同学聆听,夏雨舟老师带着同学们走近《朝花夕拾》,品味这本回忆性散文的种种韵味。回顾童年趣事,关注写作时间,关联写作背景,了解作者经历,探究双重视角……夏老师分别给不同阅读层次的同学以不同的支架,给阅读困难的同学激趣和指导方法,给大部分同学建立整本书的框架,让阅读能力较高的同学初识双重视角和联读意识。

《朝花夕拾》读享剪影

夏雨舟老师针对学情,为解决同学们觉得本书零散和杂乱的问题,带领同学们对写作内容和写作时间做简单梳理:

她先引导同学们关注内容中的地点变化,从内容中的地点来看,前7篇是写童年和故乡生活,后3篇是写从故乡去南京、去日本以及回国的经历。再关注没篇写作时间,引导发现除小引和后记是1927年写,其余都是1926年写。梳理发现:书中少了4、7、8月三个月的文章。为什么呢,这几个月里鲁迅经历了什么?

然后分步解决这个问题:

1.出示《小引》开头第一句“我常想在纷扰中寻出一点闲静来,然而委实不容易。目前是这么离奇,心里是这么芜杂。”为什么纷扰和芜杂?

2.联系《小引》结尾“环境也不一:前两篇写于北京寓所的东壁下;中三篇是流离中所作,地方是医院和木匠房;后五篇却在厦门大学的图书馆的楼上”。对应了开头第一段的“不容易”和“离奇”。

3.给出小引写作背景“1926年,3月,北洋军阀政府枪杀进步学生(“三·一八”惨案)。4月,鲁迅写系列文章支持学生的正义斗争,结果遭到当局的通缉,而不得不先后辗转避居多所医院。避居一所医院时因病房已满,只得住入一间堆积杂物兼作木匠作场的房子。8月,远走厦门避难。”

4.链接鲁迅1926年相关日记,解决了4、7、8三个月为什么没写文章的问题。

5.利用梳理出的空间和时间线,再联系书名中的“朝”和“夕”,于是同学们对本书有了整体感和框架。

有同学递上问题:为什么鲁迅在《阿长和山海经》里对阿长的态度不断变化?夏老师以这个问题为契机,让同学们在现场再次阅读本文,解读小鲁迅和大鲁迅对阿长态度情感的变化,帮助同学们了解回忆性散文中的双重叙事视角,也借机渗透了“大小鲁迅”的情感在《朝花夕拾》中是交替穿插呈现的,初步让同学了解“双重视角”的写作方法。

 

同学们跟着夏老师度过了充实美妙的一小时,消除了与经典的隔膜,品味了大小鲁迅的心路。当下课铃声响起时,同学们纷纷表示特别期待下一次读享会,并对本次活动报以热烈的掌声。

读享会结束后,发言同学纷纷拿出《朝花夕拾》明信片,期待夏老师签名、写寄语。

《朝花夕拾》读享定位

夏雨舟老师认为,本书编排在七年级上册,是同学们进入初中学段阅读的第一部名著,主题由原来的“温馨的回忆与理性的批判”改为“消除对经典的隔膜”。这意味着教学目标要随之调整,应更多聚焦在怎样消除对经典的隔膜,而不是重在理解批判(这个可以据实际学情来调整教学策略)。

其次,大部分同学觉得本书散乱,缺乏整体感;也有部分同学只读懂几篇,可见,同学的阅读基础和阅读能力千差万别,需要照顾到不同层次的同学。

由此夏老师确定此次读享会的定位是:激发同学的阅读兴趣,让同学有兴趣继续阅读;梳理整本书的框架,读懂鲁迅的经历和心路,明白书名的内涵;理解回忆性散文的双重视角。

《朝花夕拾》聆听感受

同学们以文字形式表达了自己参与此次读享会的感受和对今后“读享氧吧”系列活动的期待。

七(3)班  张芝嫣:

听了《朝花夕拾》名著导读课后,我对整本书的框架有所了解,从原先的杂乱,读不太懂,到现在心中有大概的框架和写作时间线。同时,老师以《阿长与山海经》为例讲小鲁迅与大鲁迅对长妈妈的态度和情感变化,让我知道回忆性散文的双重视角,也感受到鲁迅的内心,并知道书名为什么叫朝花夕拾。谢谢夏老师的这堂课。

 七(6)班  何优妤:

这一场名著导读课后,我收获良多。老师从文章的写作时间讲起,由浅入深,理解了作者“从纷扰中寻出一点儿闲静来”的原因。老师以《阿长与山海经》为例,分析了回忆性散文的双重视角。于是我知道了本书的双重叙事视角,使我对这本书的了解更深了。最重要的是夏老师分析写作背景的阅读方法,对我很有帮助。

 七(4)班  陈奕策:

本次名著导读课使我收获颇丰,夏老师解读《朝花夕拾》,通过“回忆线和记叙线”两条主线,带我们走进了鲁迅的内心世界。例如对《阿长与山海经》这篇文章的解读,改变了我对本文的认识,让我体会到鲁迅对封建社会底层女性的深深的同情。期待夏老师下次的名著导读课!

 七(5)班  李典:

夏老师的精彩课程为我带来了极大的帮助。它带给我许多阅读方法的同时,也磨去了我脑海中原有的对鲁迅文章的印象。读名著,我们需要多方面、多角度地分析,不能只作浅层思考。感谢学校安排,我期待着下次读享课的到来。

七(7)班  陈舒蕾:

我听完《朝花夕拾》导读课后,觉得收获很多。我知道了如何阅读一本书:分析书名、了解写作背景,从整体到局部。听说还有下一次名著阅读会,我特别开心,也非常期待。

 七(8)班  尤紫淇:

这是鲁迅对于记忆中散琐小事的回忆。本来我只是认为故事有趣,在听完后,我发现与我想的完全不同,那是封建的社会,惊悚的生活。鲁迅先生对小时候自己的决定与判断有着后悔,他回忆的事,人与事与情好像没有以前那么简单了,鲁迅先生运用自己的亲身经历讽刺或赞扬了一些人。感谢学校安排的名著分享会,感谢夏老师的引领,我不再只是“浅看”名著。

 本次活动为七年级同学阅读《朝花夕拾》导航,为青春增添书韵芬芳。期待通过“读享氧吧”系列活动,同学们能走近名著,喜欢名著,从名著中汲取精神营养和写作方法。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